第二百三十三节(1/2)
考完试,李衙内很淡定的找何不韦玩蹴鞠(踢足球)去了,老爸是知县,东京朱太尉是自家亲戚,还搞不定区区一个考试?
又过了些子,张榜的时间到了,小衙内拉何不韦兴致勃勃的前去观看,新规矩,先从第一名开始看,没有,没有,还是没有。小衙内揉揉眼睛,“不韦兄,为什么没有我啊?”
何不韦一寻思,“忘写了吧?小衙内别担心,三年后再考你还是有希望的。(自宋起,科举三年一考,但是明朝以后才有了乡试。”
小衙内毕竟年纪小,承受不住突如其来的压力,抽泣两下:“我心里难受。”
何不韦劝道:“不要太过伤心,总结好经验,就不会从同一个地方跌倒。我们找个安静的地方探讨一下吧。”
“嗯,去哪里?”
“本司三院吧。”
两个落榜子弟手牵着手去本司三院发泄绪去了。
李知县为什么没有动用关系呢?县太爷考场老江湖了,他知道考完之后根本找不到儿子的试卷!
很多对科举考试不太了解,科举考试不是现在的考大学,它是古代的公务员考试。自武则天(这位
主重视政府管理,曾亲自主持考试,开创了殿试先河)时起,政府发明了“糊名”制度,考生答完题,立刻有
将你试卷上的名字封起来,批试卷的
根本不知道你是谁。
没曾想作弊的更聪明,贿赂批卷
通过笔迹认出自己。政府很快发觉了,又推出誊录制度,找
把考生的试卷抄一遍再送去批卷。作弊的
彻底傻眼了!但是中国古
也是相当牛叉的,魔高一尺道高一丈,有的考生在答题内容上做文章,每篇作文的第一句话都是: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高祖皇帝为核心的朝廷周围。批卷
一看这句暗号,便知道这是需要照顾的考生,给高分。
这种作弊越来越盛,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掌权的时候,朝廷抛出杀手锏。先在每个考场派一个考官多个副手,上面互相监督揭发,更绝的是考官均为考试前临时委派,行贿想送银子都找不到
。考试之后,所有考官批卷
都住进贡院,到发榜为止,任何
不得外出,一经发现舞弊现象,受贿
处死,行贿
同样处死!同场的考官如不揭发,一并株连撤职重罚。
这么严格的公务员考试,李知县也为难啊!他是正统举子出身,一向看不起西门庆那种非主流官员,可是科举又这么难考,唯一的办法便是让儿子考,考,考。
平心而论,古代的教育制度是歧视平民的,高官的孩子可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